
发布日期:2025-04-18 06:02 点击次数:147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与地质灾害呈现“多发、并发、链发”态势。据应急管理部统计,2023年我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2800亿元,其中洪涝、干旱、地震、山体滑坡等灾害占比超70%,传统监测手段难以满足“全灾种、全链条、全区域”的防灾减灾需求。在《“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中,提出了通过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应急监测网络,强化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物联网等技术应用,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警预报能力的要求。
中科星图慧安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星图慧安),聚焦防灾减灾与城市安全,依托自主可控的GEOVIS数字地球平台与城市应急大模型,整合国内外光学、雷达、高光谱等多源卫星资源,打造“全时监测-智能预警-精准处置”的卫星防灾减灾服务体系,为城市安全治理注入科技新动能。
多源卫星遥感智能监测
多灾种全周期安全守护
全天候、全类型卫星遥感监测网络
通过多源卫星虚拟组网技术,汇聚和接入了国内外300多颗光学、雷达、气象卫星资源,以“小时级响应”重塑防灾减灾效率,将卫星服务能力直达灾害分析一线,提供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洪涝灾害等多种自然灾害,基础设施形变等事故灾难的智能识别服务,赋能灾害“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多灾种卫星遥感风险评估
依托于时空智算底座,针对多光谱、红外和高光谱载荷不同数据特点,构建多源卫星协同的灾害风险评估体系,覆盖地质、地震、洪涝、森林火灾等多灾种场景。
灾前通过气象、光学卫星融合分析,对大范围火险等级、暴雪灾害、干旱等级进行精准预测,通过InSAR形变监测与AI算法,服务多地塌方、滑坡隐患点动态筛查通过。
时序InSAR滑坡形变监测
自然灾害动态监测
利用图像分割和分类技术来识别受灾区域及类型,完成对森林草原火灾、洪涝、旱灾、地质灾害、台风灾害、雪灾、海冰/冰凌监测。
火险秒级预警:融合红外与可见光卫星数据,精准定位火点热源,林火识别响应速度提升至10分钟;
洪涝淹没推演:结合雷达卫星穿透云层能力,实时分析淹没范围,动态预测城市内涝风险,洪涝灾害动态淹没范围分析精度达米级;
SAR洪涝监测
地灾毫米监测:震后2小时生成高分辨率地震专题图,InSAR技术捕捉山体形变,滑坡隐患识别精度达毫米级;
台风/雪灾追踪:同步气象卫星与高光谱数据,台风路径预测误差缩至50公里,积雪覆盖监测分辨率达米级;
海冰智慧守望:SAR卫星穿透极地暗夜,海冰厚度与冰凌移动轨迹实时感知。
灾害损失要素评估
基于遥感技术应用,通过承灾体智能提取功能,对城乡居民地、机场、码头、道路、农作物等进行识别和提取,通过多时相遥感数据对承灾体进行持续的监测,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支撑。
灾后结合多时相卫星影像与应急遥感大模型,6小时内完成房屋损毁、农田淹没等损失量化,误差率低于10%。
多模态模型与智能决策引擎
海量多源遥感智能处理技术
以自主可控的空天大数据智能处理平台为核心,联动星图超算平台万亿级算力,实现光学、雷达、高光谱等海量多源遥感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全流程自动化,从而构建了应急情况下遥感数据的快速支撑能力。
智能处理能力:处理平台突破异构数据融合瓶颈,日处理PB级影像,滑坡形变提取、地震烈度制图等算法效率提升10倍;超算赋能实战:基于星图超算平台支撑能力,实现灾前72小时完成灾害风险筛查,灾中小时级灾害范围动态监测分析,灾后6小时输出损毁评估报告。
应急遥感大模型技术
通过多模态遥感生成式预训练大模型,实现光学、SAR(合成孔径雷达)等异构数据综合处理,显著提升复杂环境下的灾害识别准确率。
数据智能融合:自动对齐光学色彩细节与SAR穿透云层能力,山体滑坡、洪涝淹没等目标识别准确率超85%;
秒级响应实战:震后快速生成地表形变毫米级监测图,火灾热源点误报率低于20%;
复杂场景攻坚:强降雨环境下泥石流预测精度提升50%,夜间林火监测漏报率降低至10%以下。
低空应急协同技术
针对解锁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需要,深度融合无人机高精度影像与卫星广域监测能力,无缝对接无人动态采集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实现“空天-低空”监测能力的协同。
分钟级动态接入:无人机实时影像可直接接入GEOVIS防灾减灾平台,自动匹配卫星历史数据,拓展卫星数据识别分析能力到高精度无人机数据,实现分钟级无人机数据处理和解译分析;
厘米级精度补强:无人机抵近拍摄地质灾害隐患点,分辨率达厘米级,精准识别滑坡体、火灾范围、建筑损毁等卫星盲区细节,与卫星识别结果融合后自适应优化平台算法模型,提升区域后续灾害监测精度。
星图慧安以GEOVIS数字地球基础能力,围绕卫星遥感监测的基础能力和防灾减灾的实际应用需求构建卫星防灾减灾体系,以提升灾害应对综合能力为导向,深化卫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GIS)、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等信息技术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受灾区域精准定位、防灾减灾方案智能决策等场景的应用,逐步服务全国各级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单位。随着应用深入,将逐步深化气象灾害预警、地质灾害防范、洪涝灾害应对等专题建设,为提高防灾减灾水平贡献空天信息技术力量。